《三国演义》中蕴含了丰富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描绘了故事情节的某些侧面。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歇后语及其对应的故事情节:
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
出自第2回,陈琳的话,比喻自欺欺人。
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出自第107回,蒋济的话,比喻无能之辈只贪图安逸。
关公放曹操——念旧情。
关羽在曹操手下时,曾放走了曹操,后来关羽投奔刘备,这件事体现了关羽念及旧日情谊。
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利用魏延的野心,设计斩杀魏延,这是借他人之手达到目的。
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关羽在麦城被围,最终被俘并被斩首,形容到了绝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前,周瑜为了实施苦肉计,故意打黄盖,黄盖则假装愤怒,最终成功诈降曹操。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蒋干盗取了周瑜桌上的假投降书,导致曹操误杀蔡瑁和张允,事后才知上当。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利用大雾天,用草船诱敌,成功借得曹军箭矢,满载而归。
刘备得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如同鱼儿得到水一样,形容得到了得力的助手。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南征,虽然一度势如破竹,但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形容来得凶猛,败得凄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性格暴躁,虽有力量却难以发挥,形容有力使不出。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形容策略性收服。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得到一块鸡肋,觉得吃了无味,扔了又可惜,形容得到的东西价值不大。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虽然外表粗犷,但有时也能表现出细腻的一面,如过五关斩六将。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三次使计使周瑜生气,最终周瑜被气死,形容诸葛亮手段高明。
这些歇后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还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反映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