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述而》中的原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 “子不语”指孔子不谈论怪异、超自然的事物,如鬼神、妖怪、奇异现象等。
引申含义
后世以此语泛指对超自然现象或荒诞事物的回避态度,强调“正道在心”,主张以理性态度对待世界。
二、具体解析
“怪力乱神”的界定
“怪力”指奇异的力量,“乱神”指混乱的神灵或超自然存在。孔子认为,这些内容超出了人类理性认知的范围,故选择不讨论。
“不语”的深层含义
“不语”并非完全沉默,而是指不主动提及或传播无法验证的事物,体现了一种审慎的哲学态度。
三、用法与示例
作宾语/定语: “子不语怪力乱神”(原句) “他避讳谈论怪力乱神之事” 现代应用
例如描述科幻场景时,可说“他属于子不语的范畴,不愿涉足虚拟世界”。
四、相关争议与解读
部分学者认为,“不语”更强调“不主动提及”,而非完全禁止讨论。这种理解更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即避免对未知事物的过度解读。
综上,“子不语”既是孔子个人哲学的体现,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性精神的象征,常被用于劝诫人们保持务实态度。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