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其习俗与诗词紧密关联,共同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以下是主要习俗及对应诗词的整理:
一、核心习俗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必备食品,象征驱邪避灾。陆游《乙卯重五诗》描绘了包粽子的细节:“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其他相关习俗包括:
- 五色粽:
用红、黄、黑、白、紫五色丝线包裹粽子,寓意五行调和。 - 角黍:粽子别称,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晋代成为正式节日食品。
赛龙舟 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纪念屈原。卢肇《竞渡诗》以磅礴笔触描绘:“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其他相关习俗:
- 龙舟竞渡:
多在江河湖泊举行,如三峡大坝前的龙舟表演。 - 击鼓传令:龙舟上通过击鼓协调动作,节奏如雷鸣般激昂。
挂艾叶与菖蒲 传统上认为端午驱邪避毒,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张榘《念奴娇》写道:“菖蒲桃柳忆闺门,嚼徵含商陶雅兴。”
其他表现形式:
- 艾束:
佩戴或悬挂于门楣,或系于发髻。 - 菖蒲酒:用菖蒲浸酒饮用,兼具药用与保健功能。
佩香囊与悬钟馗像 香囊内装香料,驱虫避灾;钟馗像则象征驱邪。赵蕃《端午三首》提到:“身今且乐奈渠何,试向艾人成祝呵。”
其他习俗:
- 五彩线:
系于手臂或鞋带,寓意祈福纳祥。
二、经典诗词赏析
屈原相关
- 《离骚》: 奠定楚辞基础,表达忠君爱国情怀,被后世誉为“楚辞之祖”。 - 《九歌·湘夫人》
端午时令 - 《端午》(文秀):
直白追思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小重山·端午》(舒頔):以细腻笔触描绘端午景象:“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节日情怀 -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李隆基):
展现宫廷端午庆典的庄重与神秘:“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 《少年佳节倍多情》(殷尧藩):对比青春与衰老对节日的不同感悟:“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三、习俗与诗词的关联
诗词常通过意象表达习俗内涵,如:
粽子象征屈原的忠诚,五色粽寓意五行平衡;
龙舟隐喻驱邪力量,与屈原投江的悲壮形成对比;
艾草在《夏小正》等古籍中最早记载,与端午驱邪习俗直接相关。
通过习俗与诗词的结合,端午节既是一个历史节点,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延续着民族精神与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