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形容安居乐业的成语众多,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及其解析:
一、核心成语
天下太平 指社会安定、万物安宁的理想状态,出自《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强调国家治理的理想境界。
国泰民安
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常与“天下太平”连用,出自《诗经·大雅·下武》:“邦家之光,维周之康,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突出国家繁荣与民生安乐的关联。
安居乐业
最为常用成语,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出自《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以及《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强调社会秩序和谐与个人幸福感。
二、相关成语
安堵乐业
源自《三国魏·钟会《檄蜀文》》:“百姓士民,安堵乐业。” 强调社会安定与民生改善。
安身乐业
指安稳快乐地生活,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强调个人在安定环境中的幸福感。
保国安民
侧重国家通过治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如《管子》提出“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的社会理想。
丰衣足食
虽非直接形容安居乐业,但常与安居乐业连用,强调物质基础对生活稳定的重要性。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国泰民安、丰衣足食、政通人和。 反义词
四、成语出处与演变
《老子》:奠定“安乐”思想基础,主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汉书》:通过“各安其居而乐其业”描绘社会安定图景。
后世演变:陶渊明等文人借“乐其业”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以上成语共同勾勒出中国古代对安定、和谐社会的向往,既有宏观的国家治理理念,也包含个体生活状态的理想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