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鞅立木为信(正面反面结合)
正面案例:商鞅为推行新法,于秦国南门立木为信,承诺将木头搬到北门者赏金五十金。最初无人敢尝试,后因赏金提高至五十金,一名农夫张三完成搬运并获赏,此举树立了政府诚信形象。
反面案例:春秋时期秦穆公曾承诺晋惠公战时割让五座城镇为恩,但晋惠公即位后未履行承诺,导致秦穆公后来攻打晋国时晋军溃败。
二、齐襄公“瓜熟而代”失约
齐襄公与连称、管至父约定瓜熟时换防,却因沉迷享乐忘记承诺,导致边防空虚,被公子纠、小白等兄弟联合政变夺位。
三、晋惠公食言于秦穆公
晋惠公曾承诺战时割地给秦国,但后来因国内饥荒自保,不仅未履行承诺,还以郑国骏马换战马,导致秦军攻心战术失败,晋国元气大伤。
四、春秋时期诸侯失信
孟武伯食言:
鲁哀公怒其多次失信于诸侯,孟武伯在宴会上被质问时羞愧难当,成语“食言而肥”即源于此。
晋文公背信:
晋文公曾承诺救援秦国,却因国内稳定放弃承诺,被后世视为失信典型。
五、商代盘庚迁殷失信
盘庚为稳定商朝统治,曾承诺不迁都,但最终因政治需要迁殷(殷墟),引发贵族不满,虽未直接导致灾难,但显示了君主权威的脆弱性。
六、北宋晏殊诚信事迹(反面对比)
晏殊十四岁考试作弊被揭露后主动承认错误,后任官期间以诚实著称,与上述失信者形成鲜明对比。
总结
这些案例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或商人在权力、利益驱动下,如何因失信导致政治动荡或商业危机。商鞅、盘庚等通过立信重塑信任,而齐襄公、晋惠公等则因失信招致灾难,为后世提供了诚信与失信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