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儒家经典《论语·学而》中的名句,其内涵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入则孝 指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具体表现为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疾苦等。
出则悌
指外出时(如拜师、社交等)要敬爱兄长,体现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
二、核心思想
伦理基础
孔子以“孝悌”为立身之本,认为这是“百善之首”,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行为准则
- 内在修养: 通过“谨而信”(言行谨慎、守信用)和“泛爱众”(博爱他人)实现品德提升。 - 能力延伸
三、历史地位
孔子将“孝悌”与“忠信”“仁爱”并列为“五常”,是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该句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基本准则,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道德观念。
四、相关延伸
“入”与“出”的空间界定:古代家庭结构中,“入”指家庭内部,“出”指社会公共空间,强调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转换。
“学文”的补充作用:仅当基本伦理行为达成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更高追求,体现“知行合一”的思想。
通过“入则孝,出则悌”的实践,儒家倡导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关系,其思想至今仍对东亚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