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中对母亲的称呼,综合不同语境和历史时期的用法,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自称母亲
家母/家慈 这是最常见的自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的母亲”。例如《论语》中孔子的“父母在不,不远游”即使用此称谓。
娘亲/母亲
普通家庭常用“娘亲”表达对母亲的亲昵,而“母亲”则更正式。如《古乐府》诗句“不闻爷娘唤女声”中的“娘”即指母亲。
二、尊称他人母亲
令堂/令慈
这是标准的敬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的母亲”。例如《史记》中对诸侯妻子的尊称。
阿母
普遍用于口语化表达,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的用法。
三、特殊身份与时代的差异
皇族专用
- 皇后子女称母亲为“母后”;
- 嫡妃子女称“母妃”;
- 清代皇室成员称“皇额娘”。
历史演变
- 先秦时期多用“母氏”或以“北堂”“萱堂”代称;
- 汉代出现“阿母”等亲昵称呼;
- 唐宋时期发展为“娘娘”“阿娘”等。
四、其他相关称呼
去世父母: 父亲称“考”“妣”,母亲称“妣”; 方言与少数民族
注意: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称谓,如正式文书宜用“家母”“令堂”,口语交流可选“母亲”“阿母”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