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一典故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因沉醉于其艺术魅力而产生的精神状态。
具体背景
时间与地点 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流亡至齐国临淄。在齐国郊外,他听到齐国宗庙祭祀时演奏的《韶》乐,被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
《韶》乐的象征意义
《韶》是舜帝创作的古乐,象征“明帝德”,即通过音乐传递尧舜时期的仁德与礼教。孔子认为《韶》乐体现了“安泰祥和”与“礼仪教化”的核心价值,与他的政治理念高度契合。
典故核心
艺术沉醉: 孔子被《韶》乐的美妙所震撼,以至于连续三个月(约90天)未能分辨肉味,形容其专注程度达到忘我的境界。 精神升华
后世影响
文化象征:《韶》乐成为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载体,孔子对它的推崇奠定了后世对雅乐的审美标准。
成语演变:该典故衍生出“三月不知肉味”或“三月不知肉味”的成语,既形容对艺术的痴迷,也比喻因专注而忽略生活。
这一典故展现了孔子的艺术鉴赏力与哲学追求,成为中华文化中“知音”与“道”的重要象征。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