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所同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出处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 “脍”指切细的肉,“炙”指烤熟的肉。成语本义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如“脍炙人口”原指美味人人爱吃。
引申含义
比喻优美的诗文、事物或行为受到大众广泛称赞和传诵。
二、出处与故事
该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是曾参回答弟子公孙丑的问题:“曾参食脍炙而不食羊枣,何也?”曾参解释道:“脍炙,人所同也;羊枣,所独也。”(意为:脍炙是大家共同喜欢的食物,羊枣是曾参独自喜爱的。)通过这个比喻,曾参表达了对父亲曾晰的孝道,类比于“讳名不讳姓”(共同使用姓氏而避讳名字)。
三、用法与示例
形容诗文
“他的诗作犹如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注:此处“脍炙人口”直接使用成语,强调作品受到大众喜爱和广泛传播。*
比喻事物受欢迎
“这部电影的口碑脍炙人口,连影评人都赞不绝口。”
*注:通过比喻手法,突出电影在观众中的高接受度。*
四、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反义词
总结
“脍炙所同也”通过食物的普遍性与个体偏好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大众喜爱”与“独特偏好”的关系,既可用于形容美食,也可引申为文化作品或行为的广泛认可。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