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典故?

59

关于“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的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思想与出处

孟子典故

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道德准则。这一思想强调仁义高于生命,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

豫让刺赵襄子

春秋时期,晋义士豫让为报智伯之仇,伪装乞丐接近赵襄子并成功刺杀。赵襄子知其忠义后,允许其自杀,并在其袍上刺字“豫让,赵氏门客也”。豫让以生命践行忠诚与义气,成为“杀身成仁”的典型。

二、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

包拯

北宋名臣包拯以公正不阿著称,审理“狸猫换太子”等疑难案件,虽未牺牲生命,但以生命捍卫正义,被后世誉为“包青天”,体现“杀身成仁”的精神。

文天祥抗元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军威逼利诱,坚决不降,从容赴死,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展现为民族大义牺牲生命的壮举。

三、成语的演变与意义

基本含义:

指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后泛指为维护真理或崇高理想而献身。

价值内涵:既包含个体对道德准则的坚守,也体现民族气节与牺牲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中激励后人的重要精神资源。

四、与“舍生取义”的关联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常并称,均出自儒家经典。前者侧重为仁德或道义牺牲生命,后者更强调在面临抉择时主动选择正义。两者共同构成儒家“仁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忠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