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铤而走险”的经典语录,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成语出处与含义
“铤而走险”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原指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动,后泛指在困境中不顾危险地采取非常手段。例如:
为防止绑匪铤而走险撕票,警方决定立即攻坚救人。
二、经典语录摘录
核心内涵类
-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原指被逼无奈的无奈之举,后多用于形容绝境中的冒险行为)。
- “走险”指奔赴险处,“铤”为急走的样子,合起来即形容在危急时刻的仓促选择。
历史典故类
- 郑国被晋国猜忌时,因走投无路而“铤而走险”向楚国求援,最终导致晋楚争霸格局变化。
- 沙特阿拉伯某次军事行动被描述为基地组织“铤而走险”的预兆。
三、使用建议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负面情境下的冒险行为,如犯罪、战争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贴切。例如:
正面语境:科研工作者为突破技术瓶颈,铤而走险尝试新方法。
负面语境:为偿还债务而铤而走险抢劫,体现道德沦丧。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走投无路、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反义词:临危不惧、稳扎稳打、知难而退。
注:部分语录如“为防止绑匪铤而走险撕票,警方决定立即攻坚救人”为常见搭配,但需注意“铤而走险”本身含贬义,用于描述警方行动时需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