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著名情节,其起因、经过、结果如下:
一、起因
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欲通过造箭任务置其于死地。他以公事为名,向诸葛亮提出在 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挑战。这一要求表面是军令,实则暗藏杀机,旨在打击诸葛亮的自信心和东吴的军事实力。
二、经过
准备阶段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秘密请鲁肃帮忙借来 二十只船,并布置草船,船头扎满稻草人,伪装成东吴水军。
实施借箭
选择 第三天四更时分,趁着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率船队驶向曹操水寨。曹军因雾气无法识别来意,误以为东吴发起了攻击,便命弓箭手向草船射箭。待草船插满箭矢后,诸葛亮令船队返航,利用顺风顺水之势迅速返回东吴。
成功返航
当天清晨,诸葛亮率船队凯旋而归,带回的箭矢数量远超十万支,且未动一兵一卒。
三、结果
任务完成
诸葛亮如期交箭,且数量精准,完全符合周瑜的要求。
周瑜的失败
周瑜本想借机除掉诸葛亮,却反被其智谋所制,自叹“既生瑜,何生亮”,气恼至极。
后续影响
该事件进一步巩固了东吴与刘备的联盟,展现了诸葛亮的机智与胆识,成为《三国演义》中经典智谋案例。
补充说明
诸葛亮通过“借”而非“造”,巧妙利用了曹操的多疑性格与自然条件,体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该情节与史实存在差异,如时间设定在赤壁之战前,但已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智慧与策略的典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