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的“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一论断,旨在批判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政治制度层面
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性
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结构。这种体制在后续朝代中不断演变,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框架。例如,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官制,唐朝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为完善的官僚体系。
君主专制的核心地位
秦始皇通过“皇帝制度”将权力高度集中,后续帝王普遍沿用“一家之权”的统治模式。这种以君主为中心的权力结构,导致政治权力缺乏有效制衡,成为历代王朝的共同特征。
二、学术思想层面
荀学(法家思想)的主导性
荀子虽属儒家,但其思想强调“术”(权术)与“道”(自然)的结合,更注重实用性和对社会的控制。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多被用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而实际政治运作中,法家思想(如严刑峻法、中央集权)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学术与政治的结合
荀学的发展方向逐渐从“道”转向“术”,即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国家治理。这种转变导致学术研究与政治需求高度结合,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学者们更关注现实政治需求而非纯粹理论探讨。
总结
谭嗣同的论断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与学术的深层逻辑:政治制度上,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模式成为后世核心体制;学术思想层面,荀学的实用主义倾向主导了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这种“秦政”与“荀学”的结合,既维护了长期稳定,也埋下了专制与功利主义的制度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