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咏史诗,作于他定居成都草堂后的第二年,游览武侯祠时。这首诗通过描绘武侯祠的景色和追忆诸葛亮的生平,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深深敬仰和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赏析
借景抒情:
诗的前两联,杜甫通过设问和自答的方式,引出了武侯祠的所在地,并通过“柏森森”等词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感物思人: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和“空”两个词语用得极妙,既表现了祠堂的荒凉,也寄寓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感物思人之情。
雄才大略与忠心报国: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的精神,表达了对诸葛亮功绩的崇敬。
惋惜之情: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诗人的感慨所在,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深切惋惜,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身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手法
设问自答:诗的首联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又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慕之情。
对比与衬托:通过“自”与“空”的对比,以及“柏森森”与“碧草”、“黄鹂”的衬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祠堂的荒凉和自身的感伤。
用典: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化用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感情
敬仰与惋惜: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对其出师未捷身死的惋惜之情也表达得淋漓尽致。
感伤与无奈:诗中的“空”字和“泪满襟”等词语,透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深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总结
《蜀相》是杜甫的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咏史诗。通过描绘武侯祠的景色和追忆诸葛亮的生平,诗人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无限敬仰和对其壮志未酬的深切惋惜。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堪称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