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其名词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由南朝萧统于公元502年编入《文选》。该组诗由南朝无名氏的《古诗》中选录十九首而成,因《文选》的命名而得名。
二、创作背景
时间范围:一般认为创作于东汉末年,具体年代存在争议,但多集中在公元195年至220年之间。
作者归属:无明确作者,属于文人集体创作,故称“无名氏”。
三、内容特点
主题
- 以游子思妇的离别之苦为核心,如《行行重行行》《青青陵上柏》等名篇。
- 反映士人宦游失意、人生无常的感慨,部分作品蕴含对道德原则的追恋。
艺术风格
- 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善用比兴手法,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 结构上多以句首为题,如《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等。
四、文学地位
被《文学史》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对后世五言诗发展影响深远。
唐宋以来,诸多文人如王维、李白等均受其启发,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五、具体诗作示例
部分代表性诗作包括:
《行行重行行》:以重复句式表达夫妻离别之痛。
《涉江采芙蓉》:隐含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
《明月何皎皎》:通过自然景物抒发现代人孤独感。
综上,《古诗十九首》不仅是汉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代抒情诗发展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