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画竹子前需在心中有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前已有周密的计划或把握。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与引申义 - 字面:
画竹子前需在心中构建竹子的形象。
- 引申:比喻做事前已有成熟的思考和周密安排。
核心要素 - “成竹”的比喻:
以画竹喻指做事前的筹备,强调对细节的预判和掌控。
二、出处与背景
典故来源:出自宋代文与可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强调艺术创作需先在心中构建整体框架。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成竹在胸、胜券在握、心中有数。
反义词:心中无数、茫无头绪、张惶失措。
四、用法与结构
用法:可作谓语、定语、状语,例如“他胸有成竹地完成了任务”。
结构:主谓式,如“胸有成竹(心中有竹)”。
五、相关辨析
与“胸有成竹”的区别:该成语特指事前有计划,而“胸有成竹”更强调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
与“胸有成竹”的联系:两者常被混用,实际指向相似的“预判-行动”逻辑。
六、例句应用
正面例句:
- “科学家在实验前已胸有成竹,最终成果超出预期。”
- “她胸有成竹地应对突发状况,展现了卓越的应变能力。”
反面例句:
- “若无准备便盲目行动,难免胸无成竹。”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胸有成竹”不仅是一个描述艺术创作状态的成语,更广泛用于形容人在生活、工作等场景中因充分准备而表现出的从容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