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心民生疾苦、心系天下百姓的古诗文,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古代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经典诗篇
《悯农》系列 李绅《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通过描写农民劳作的艰辛,揭露了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矛盾。
《题画》与《题蚕桑图》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沈周《题蚕桑图》:“衣被深功藏蠢动,碧筐火暖起眠时。愿言努力加餐叶,二月吴民要卖丝。”
以竹子、蚕桑为载体,表达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心。
《过零丁洋》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虽然主题偏向抗金爱国,但也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二、其他相关诗篇
《三吏》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通过描写战乱中百姓的苦难,展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卖炭翁传》
三、近现代诗词中的民生关怀
《病起书怀》: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知识分子对民生问题的责任感。- 《题蚕桑图》:沈周“愿言努力加餐叶”,展现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关注。
四、名言警句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表达对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开创了楚辞中关注民生的传统。
以上诗篇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