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呐喊〉中〈端午节〉的赏析?

59

《端午节》是鲁迅于1922年发表在《小说月报》的作品,通过轻松幽默的笔触对旧知识分子进行了辛辣讽刺。以下从社会背景、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社会背景

作品创作于“五四”运动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初现疲态,军阀混战与封建势力复辟导致社会思想波动。在此背景下,部分接受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出现思想反复,与封建遗老遗少形成复杂的社会生态。

二、中心思想

鲁迅通过方玄绰这一形象,批判那些“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这类人物虽身处新文化运动浪潮,但内心仍受传统观念束缚,体现新旧文化冲突下的悲剧性。

三、人物形象

方玄绰

- 身份矛盾:

兼具新式文人(读《尝试集》)与官僚身份,言行举止充满矛盾。例如“索薪”事件中,他既想维护新文化理念,又无法摆脱旧官僚的怯懦与世故。

- 文化伪善:表面推崇新文化,实则内心浅薄、市侩。家中依赖仆人,社会上则对变革持观望态度,是“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的典型。

四、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鲁迅运用白话文与幽默笔触,通过对话和描写展现人物性格。例如方玄绰的“差不多”口头禅,既揭示其思维局限,也隐喻社会现象的普遍性。

象征手法

端午节本身承载传统文化符号,鲁迅借节日氛围强化批判效果。如赛龙舟象征群体心理,而方玄绰的孤独则凸显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异化。

五、历史意义

《端午节》不仅是鲁迅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也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通过方玄绰的悲剧,鲁迅揭示了思想启蒙需结合社会变革的深层逻辑。

(注:本文综合自《小说月报》原文及鲁迅研究著作,重点分析《端午节》的讽刺艺术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