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砚池畔”并非一个独立成语,而是出自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片段。其完整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核心含义
“群贤毕至”指众多贤能之士汇聚一堂,常与“少长咸集”(指老少咸集)连用,共同描绘文人雅集的盛况。
二、出处与背景
该句出自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这一事件是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聚集了当时著名的文人士大夫,成为后世文人雅集的典范。
三、相关补充
反义词:
门可罗雀(形容门庭冷落,无人来访);
近义词:
群贤毕集(强调贤人聚集,与“群贤毕至”含义相近);
语法功能:
在《兰亭集序》中作谓语,描述聚会场景。
四、引申意义
后世文人常以“群贤毕至”形容学术交流或文化活动的盛况,如西南联大时期学者云集,或文人雅集探求真理的场合。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