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 páng huáng(第二声+第二声),亦作“旁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行为表现 表示人因犹豫不决而来回徘徊,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行动,例如:
> 他在岔路口彷徨了许久,始终无法决定。
心理状态
除物理上的徘徊外,还常用来形容人内心的不安与迷茫,如:
> 面对困境,她感到彷徨失措。
二、近义词
徘徊(páng huáng):最直接的近义词,强调来回走动。
迟疑:侧重犹豫不决,如:
> 他迟疑片刻后,才迈出脚步。
踌躇:表示犹豫不定,常与“徘徊”连用,如:
> 他踌躇满志,却仍不知从何下手。
直接表达犹豫的词:犹豫、盘桓、逗留、踯躅等。
三、反义词
坚定:与彷徨形成鲜明对比,表示果断决策,如:
> 面对挑战,他坚定信念,绝不彷徨。
果断:强调迅速而明确地做出选择,如:
> 她果断拒绝了他,不再彷徨。
四、文学与历史典故
文学作品中常通过“彷徨”表达人物内心的挣扎,例如:
鲁迅《彷徨》一书名即源于《题〈彷徨〉》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庄子》中用“彷徨”形容风起时的迷茫状态。
五、用法示例
描写行为:
> 夜幕降临,他彷徨于街头巷尾,寻找着归宿。- 表达心理:
> 每当回忆起往事,她仍感到心神彷徨,难以释怀。
综上,“彷徨”通过行为与心理的双重内涵,展现了人类在抉择面前的普遍困境,是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