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今昔对比手法,深刻表达了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对故居、故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悲怆。具体思想感情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情感:物是人非的悲怆感
时空对照的无奈 诗中“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与“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形成鲜明对比。曲江池畔曾是诗人当年参与朝廷盛会的场所,而湓浦沙头则是他被贬谪后的居所。同一时间节点下,地点与场景的变迁直接触发了对往事的追忆。
情感反差的冲击
通过“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描写,诗人将空间上的孤独与时间循环的永恒性结合,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悲怆感。明月本是无情之物,却成为触发诗人情感波动的媒介。
二、次要情感:孤独与寂寥
环境烘托: 湓浦沙头水馆前的荒凉景象与曲江池畔的繁华形成对比,进一步烘托诗人被贬谪后的孤寂心境。 无人理解的孤独
三、艺术特色:以月为线索的抒情结构
起笔与呼应:诗以“望月”为核心行为展开,通过时空对照和情景交融,形成回环往复的抒情结构。
重复手法的强化:反复提及“八月十五夜”,不仅是对时间循环的无奈,也暗示了这一特定场景对诗人情感的持续影响。
综上,白居易通过《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展现了谪居生涯中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以及明月引发的孤独与寂寥,成为其诗歌中情感表达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