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十六节气的含义及谚语,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三十六节气划分依据
三十六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最初由二十四个节气演变而来,后增加十二候补充完整。其划分依据主要包含:
天文观测:
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太阳高度变化(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物候现象:
如惊蛰春雷乍动、清明草木繁茂等;
农事活动:
如芒种播种、冬至储藏等。
二、二十四节气核心含义
四季更替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标志四季开始;
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极值。
气候特征
小暑、大暑表示炎热,小寒、大寒象征严寒;
雨水、谷雨体现降水变化。
农事指导
春分、秋分适合播种,芒种、夏至关注授粉;
立冬、大寒提醒储藏防寒。
三、经典节气谚语
(一)春季节气
立春
- "立春落雨至清明,耕田不费力"(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 "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惊蛰雨不歇)。
惊蛰
- "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春雷响,万物长);
- "春雷响,万物长"(标志着仲春开始,阳气上升)。
清明
- "清明前后,安瓜点豆"(清明蒜不在家,数伏蒜不在地);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雨生百谷)。
(二)夏季节气
立夏
- "立夏刮北风,旱死青苗吹不大"(北风多雨西风干);
-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小满
- "小满不下,黄梅偏少"(预示夏季干旱);
- "芒种芒种,种下希望"(有芒作物成熟期)。
夏至
- "夏至雨十八河"(雨量集中);
- "日落山灰黄,来日大风响"(天气变化预兆)。
(三)秋季节气
立秋
- "立秋处暑,热死老鼠"(高温持续);
- "北风吹过头,南风来报仇"(冷暖空气交替)。
白露/寒露
- "白露为霜夜渐寒"(露水转冷);
- "寒露寒露,霜打红叶"(预示秋意浓)。
冬至
- "冬至饺子夏至面"(饮食习俗);
- "冬至不冻,冷到芒种"(反常天气预警)。
(四)冬季节气
立冬
- "立冬打雷要反春"(异常天气预示);
-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声与春雨关联)。
小雪/大雪
- "小雪不寒,大雪寒彻骨"(降雪预示严寒);
- "大雪不冻,冷到芒种"(反常现象预警)。
四、补充说明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每个节气包含7-9个候,如惊蛰候为"鹰乃祭兽,兔乃祭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