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泄不通”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shuǐ xiè bù tōng,意思是 像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常用来形容 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的场景。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含义
字面与引申义 成语本义指水流无法通过,引申为事物被紧密包裹或人群极度拥挤的状态。例如:
- 节日庆典时人山人海,现场水泄不通;
- 敌人被围困得水泄不通,插翅难飞。
使用侧重
偏重于表达 空间上的密闭性,如人群、场地等被完全堵塞,而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水流阻断。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原句为:“德山门下,水泄不通。”(注:应为“德山门下,风行草偃”)
这里用“水泄不通”形容佛法传播时的盛况,现多用于描述人群密集的场景。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人山人海、风雨不透、门庭若市; 反义词
四、用法与示例
作谓语/补语:
- 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水泄不通;
- 洪水淹没了低洼地带,形成一片片水泄不通的小水洼。2. 作状语:
- 洪水奔涌而至,所经之处水泄不通。
五、特殊用法说明
该成语属于 中性词,既可形容积极场景(如节日庆典),也可用于负面情境(如战争围困)。需结合语境判断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