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望洋兴叹”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秋水》,讲述的是河伯在看到北海的浩瀚后,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从而发出的感叹。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在力量不足或条件缺乏的情况下,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解释
成语:望洋兴叹
拼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
释义: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成语用法
作谓语:例如,“面对浩渺的大海,他感到望洋兴叹。”
作宾语:例如,“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他只能望洋兴叹。”
作定语:例如,“他的梦想在现实面前显得望洋兴叹。”
成语近义词
无能为力
爱莫能助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成语反义词
妄自尊大
目空一切
相关典故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不信,直到他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洋,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于是发出了望洋兴叹的感叹。
这个成语通过河伯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宏大事物或巨大困难时,因自感渺小和无能为力而产生的无奈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