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糠之夫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贫困或患难时期共同经历生活的配偶,尤其特指妻子。该成语源自古代典故,现多用于形容对婚姻忠贞不二的态度。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寓意 指在艰难困苦时期相互扶持的配偶,尤其强调在贫困或危机时刻不离不弃的忠诚。
文化象征
糟糠(酒糟、米糠)象征贫贱生活,成语通过“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表达对长期共同生活的伴侣的坚守。
二、出处与典故
文献依据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刘秀曾问宋弘“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宋弘回答“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强调贫贱时的知遇之恩不可忘怀。
历史背景
光武帝时期,社会动荡,宋弘以此语劝谏君主不忘初心,后世以此典故衍生为对婚姻忠贞的道德准则。
三、用法与示例
用法特点
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定语或宾语,例如:“她坚守婚姻,真是个守身如玉的糟糠之妻。”。
示例参考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八大王》:“不下堂,宁死不敢承命。”(类似表达)。
四、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患难与共、白头偕老、相濡以沫。 反义词
总结
糟糠之夫通过典故与象征,传递了传统社会对婚姻忠贞的价值观,现仍被广泛用于赞颂坚守婚姻关系的伴侣。其核心内涵是“共患难”,而“糟糠”则强化了这种患难与共的具象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