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课后服务中家委会可提出的建议与意见,综合多部门政策文件及实践案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管理规范与制度保障
完善服务制度
建议学校制定《课后服务管理细则》,明确服务时间(如17:30后)、内容安排、教师职责及家长接送规范,避免时间冲突。
强化安全保障
- 配备专业校园医生及教师巡逻制度,确保活动期间学生安全;
- 对于户外活动,需提前检查场地设施安全性。
建立反馈机制
通过家长会、问卷调查、家委会定期沟通等方式,及时收集家长对服务内容、教师表现的意见,并进行针对性调整。
二、活动内容优化
分层分类设计
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设置体育训练(如篮球、足球)、文化素养(如阅读、书法)、作业辅导等小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引入社会资源
鼓励社区、企业或专业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例如邀请音协、体育队等提供专业指导,丰富课程内容。
关注特殊群体
优先保障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参与课后服务,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服务内容。
三、经费与资源支持
完善经费保障
建议将课后服务纳入财政预算,明确成本分担机制,降低学校经费压力;
优化师资配置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确保活动质量。
四、家校合作深化
明确责任分工
签订《课后服务三方协议》,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鼓励家长参与
设立家长志愿者岗位,参与活动组织、安全管理等,增强家校信任与责任感。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课后服务的规范性、趣味性和安全性,形成家校共育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