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论语》中,“小人”具有多种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解释:
与君子相对的人
小人通常指与君子相对的人,他们可能并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但行为不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例如,孔子曾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己”。这意味着君子会在自身上找原因,进行自我检讨,而小人则会先指责别人。
指品行不端的人
小人还可以指那些喜欢明争暗斗、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施诈等坏事的人。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里的“小人”可能指那些心胸狭窄、容易变脸的人。
指未成年的小孩子
另一种解释是,小人还可以指那些尚未成年的小孩子。孔子曾说:“小人难养也”,这里的“小人”指的是小孩子,因为小孩子心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缺乏“立志”。
指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人
小人还可以指那些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人。例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意味着君子以义行为本,而小人则只看重利益。
指社会地位较低的人
在古代宗法制度下,小人还可以指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宗之人”,即不是嫡系的人。
综上所述,孔子在《论语》中定义的“小人”主要是指与君子相对的人,品行不端,心胸狭窄,容易变脸,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缺乏志向,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人。这些定义反映了孔子对君子和小人品德的鲜明对比和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