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他们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的主要观点:
培养“新民”
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民”。他认为新民应具备进取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自立的能力、有组织的团体生活、重公德、爱国家、有毅力尽义务和勇敢尚武等品质。这种新民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精神、品格、能力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应有的知识技能的人,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康有为也强调教育应培养新型人才,认为教育是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改革科举,兴办教育
梁启超认为兴学校是开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的最有效手段,但现行的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兴学校”的一大障碍。他提出了改革科举制的具体方案,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取代科举制度,建立完整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使各级教育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康有为也主张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兴学校,再废科举,改革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教育的作用
梁启超认为教育的作用包括“开民智”和“伸民权”。教育应为民众传授知识和智慧,启迪民智,使得人人都能意识并有能力去“伸民权”。他强调“开民智”是“伸民权”的基础和途径,“伸民权”是“开民智”的终目的。
康有为则把教育视为改良政治、救亡图存和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认为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重视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
梁启超在《论幼学》中明确提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的主张,提倡为孩子创办新式学校,教育内容要丰富多采,教育方法要适合儿童年龄特征。
康有为和 梁启超都重视女子教育,认为女子教育同样重要,应平等对待。
梁启超还重视师范教育,认为这是建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
综上所述,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进步性,主张通过改革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和新品质的“新民”来达到救亡图存和振兴国家的目的。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