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于前”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两手藏在袖子里,表示不插手、旁观的态度。其本义与字面动作相关,引申为对事物不干预、不参与。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含义与出处
字面与引申义 “袖手”指将手藏在袖中,原为古代隐士或旁观者的姿态,后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或置身事外。
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吴良传》:“及黄巾起于海内,千里同乱,良建四条上时策,愿借精锐之士,肠身安干,临难不顾,袖手而坐。” 这里吴良以“袖手而坐”表达对乱世不参与的态度。
二、与“袖手旁观”的关系
“袖手于前”与“袖手旁观”意思相近,均强调不干预、不插手的立场。例如:
他面对纠纷选择袖手于前,避免卷入是非;
旁观者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三、在写作中的体现
在写作领域,“袖手于前”特指前期的构思阶段。清代李渔提出“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强调写作前需冷静思考、明确立意、设计结构,如同在幕后布局,落笔时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四、其他常见搭配
成竹在胸: 与“袖手于前”呼应,形容做事前已有完整计划; 运思
综上,“袖手于前”既包含物理动作的隐喻,也延伸为处世哲学,在不同语境中可表示主动回避或精心筹备两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