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间隔15天。具体时间如下:
一、春季(4个节气)
立春
时间:每年公历2月3日或4日交节,标志着春季开始
含义:太阳到达黄经315度,万物复苏,冰雪融化
雨水
时间: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含义: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惊蛰
时间: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
含义: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冬眠昆虫
春分
时间:每年公历3月20-22日交节
含义:昼夜长短平均,春季中点
二、夏季(4个节气)
清明
时间:每年公历4月4-6日交节
含义:气温升高,春耕开始,万物生长
谷雨
时间:每年公历4月19-21日交节
含义:雨量充沛,谷类作物生长关键期
立夏
时间:每年公历5月5-7日交节
含义:夏季开始,气温显著升高
小满
时间: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
含义:麦类等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
三、秋季(4个节气)
芒种
时间: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
含义:芒草成熟,农作物进入盛收期
夏至
时间:每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含义:北半球白昼最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小暑
时间: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含义:气温升高,但未到最热时
大暑
时间:每年公历7月22-24日交节
含义:一年中最热时期
四、冬季(4个节气)
立冬
时间:每年公历11月7-8日交节
含义:冬季开始,气温下降
小雪
时间:每年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含义: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
大雪
时间:每年公历12月6-8日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