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蓟中作》是一首以边塞荒凉为背景,抒发现代军人壮志难酬与家国情怀的边塞诗。全诗通过描绘边疆景色与战争惨状,隐含对统治者失策的批判,展现了诗人豪迈与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
一、艺术特色
叙事与写景结合
诗以“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开篇,通过“策马”“长驱”“登”三个动词,勾勒出边塞将领的英勇形象,奠定全诗基调。接着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白描边塞荒凉,通过“落日何萧条”的反问,强化了空间的苍茫感。
情感层次递进
诗从壮阔的边塞风光,转入对征战惨状的悲愤,再到对统治者失策的批判,最后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的沉郁之语收尾,情感由激昂转为沉痛。
二、主题思想
边患与统治失策
通过“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揭示边疆战乱根源在于统治者“以边功市宠”,暗指安禄山等将领因权宠而引发战端。这种批判既包含对时弊的愤懑,也隐含对良将难寻的无奈。
壮志难酬的悲愤
诗人虽胸怀安边定远之志,但“安边书”无人问津,“诸将已承恩”,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壮志难酬的悲怆。
三、历史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春,高适南返封丘途中途经蓟城。正值安史之乱前兆,东北边境因安禄山侵扰频发战事,诗中“胡虏”实指叛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四、艺术地位
高适以质朴语言表达深沉情感,被徐献忠《唐诗品》评为“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其诗既继承了边塞诗的雄浑传统,又通过个人遭遇折射时代哀思,对唐代中后期边塞诗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