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皇北顾”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刘义隆的北伐事件,具体背景和经过如下:
一、典故背景
刘义隆北伐的起因 刘义隆是南朝宋文帝,他在位期间(424-453年)因年号“元嘉”得名“元嘉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决定北伐拓跋氏(北魏),意图恢复中原失地,并效仿汉武帝、霍去病的战功,封狼居胥山以彰显战功。
决策背景
刘义隆执政初期面临内部分裂,权臣徐羡之、傅亮等被诛后,他逐渐掌握大权。此时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正南下侵宋,刘义隆在王玄谟等人的鼓动下,仓促决定北伐。
二、北伐经过与结果
准备不足与仓促出征
刘义隆北伐时,军队训练不足、补给困难,且未充分了解敌情。王玄谟虽经验丰富,但年事已高,指挥能力受限。
惨败结局
北魏军队以少胜多,迅速攻占刘宋江淮六州(今江苏、安徽等地),俘虏大量青壮年并残害百姓。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军队在河南、山东一带烧杀抢掠,导致“生灵涂炭,赤地无馀”,甚至出现“燕子归巢无屋檐”的惨状。
北魏的后续行动
北魏乘胜追击,刘义隆被迫逃回建康(今南京),形成“仓皇北顾”的历史典故。此战不仅未能收复失地,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刘宋的军事力量。
三、历史影响
军事教训: 刘义隆的失败成为后世北伐的典型案例,警示仓促用兵的后果。 文化象征
总结
“仓皇北顾”源于刘义隆北伐的惨败经历,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中的军事策略与民族冲突,成为中华文化中反思历史的重要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