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涉及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楚庄王和齐威王。
楚庄王
典故来源:成语“一鸣惊人”最早出自《韩非子·喻老》,讲述的是楚庄王初期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大夫伍举以“三年不飞不鸣的鸟”为例进谏,楚庄王回应说此鸟一旦飞将冲天,一旦鸣将惊人,暗示自己将有所作为。尽管楚庄王在伍举进谏后并未立刻振作,但在大夫苏从激烈劝谏后,楚庄王开始励精图治,终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使用:虽然“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但在《史记·楚世家》中也有类似记载,司马迁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楚庄王。
齐威王
典故来源:成语“一鸣惊人”也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讲述的是齐威王因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国势衰微。客卿淳于髡巧妙地用“三年不飞不鸣的大鸟”隐喻提醒齐威王,齐威王听后幡然醒悟,一改旧习,励精图治,使得齐国重新强盛,威名远播,实现了“一鸣惊人”。
成语使用:在《史记》中,“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直接用来形容齐威王。
结论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可以指代楚庄王和齐威王,因为两人都通过转变和努力实现了国家的强大。不过,从历史年代和成语的原始出处来看,齐威王的故事中直接使用了“一鸣惊人”这四个字,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齐威王“一鸣惊人”。然而,楚庄王的故事也同样广为人知,并且《韩非子》中的记载使得这个成语与楚庄王紧密相关。
因此,虽然齐威王在《史记》中直接使用了“一鸣惊人”这个成语,但楚庄王的故事也同样具有代表性,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楚庄王。